王小云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
王小云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
王小云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“两件妇好鸮尊又(yòu)聚首了。”
“中华文明起源(qǐyuán)系列展之:看·见殷商”已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拉开帷幕(展览至10月12日结束),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。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(qīngtóng)人头像(réntóuxiàng)、铜鹰形铃,江西省新干大洋洲(dàyángzhōu)出土的双面铜人像、兽面(shòumiàn)纹青铜胄、蝉纹青铜大刀(dàdāo)等“明星文物”皆登场。尤其难得的是,两件“妇好鸮尊”也同台展出。
妇好鸮尊纹饰优美、设计精巧,因造型呆萌,被(bèi)网友(wǎngyǒu)们昵称为“商代的愤怒小鸟”。自1976年从河南省安阳市(ānyángshì)殷墟妇好墓出土后,它们便聚少离多:一件(yījiàn)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另一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,2007年12月被评为“九大镇院之宝”之一。
河南博物院前院长田凯表示:“鸮尊(zūn)是最具代表性的铜器之一,这是目前中国发现(fāxiàn)的最早的鸟形铜尊。其鸮形的巧妙构思和周身繁缛的龙、蛇等各种动物纹饰,不仅体现了妇好主持祭祀、带兵(dàibīng)征伐的特殊身份,其艺术性也堪称经典(jīngdiǎn)。”
妇好(fùhǎo)鸮尊身世清楚,因器口下沿均有“妇好”二字铭文,可妇好是谁(shuí)?她为什么能当将军?为什么甲骨文中又称“唐(即(jí)商汤)取帚好(一般认为,指的是妇好)”?鸮被古人视为(shìwèi)不吉利的鸟,甚至称它是“报丧鸟”,为什么要模仿鸮的形状来制尊?……种种疑问,至今(zhìjīn)仍难解释清楚。
本文主要参考学者(xuézhě)李琴编著的《妇好鸮尊》一书,结合(jiéhé)多位学者论文,试予解读。
“妇好(fùhǎo)”青铜鸮尊,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
妇好鸮尊(zūn)是被偶然发现的。
1975年冬,河南安阳(ānyáng)小屯村(xiǎotúncūn)计划平整村西北的高岗(比周边农田高约0.8米),用于农耕。该地(gāidì)近殷墟(yīnxū),但此前未考古发掘过,便请专家判断可否开工。从11月20日起,考古学家郑振香带队,考古队忙碌了一个月,发现地下有商代建筑遗址。
第二年春正式发掘,在商代建筑的地基下,找到一座中型商墓,竟是妇好的。研究(yánjiū)过(guò)甲骨文献(xiàn)的学者知道,妇好这个名字很熟悉,在甲骨中出现了250多次,有时指具体人,有时指地名(dìmíng),有时可能指一族。
在殷墟,11座商王大墓均被毁,只留11个空陵,妇好墓却保存(bǎocún)完好,虽椁已(yǐ)塌毁,棺亦朽烂,但从残留的棺椁看,上涂红漆,覆麻布,麻布上又覆薄绢。圹(音如矿,意为墓穴)穴中有(yǒu)16名殉人(rén),男4人,女2人,儿童2人,另8人已无法判断,其中一人生前可能被腰斩。此外还有6条殉狗(xùngǒu)。
出土(chūtǔ)随葬品多至1600多件,青铜器便达468件(包括2件妇好(fùhǎo)鸮尊),总重1.6吨,其中190件有(yǒu)铭文,110多件上有“妇好”二字,多为重器或造型别致之器。此外,还有755件玉器(其中一件可能是妇好的雕像),564件骨器,宝石(bǎoshí)制品47件,还有石器70多件,象牙雕刻品和陶器各数件,另有海贝(hǎibèi)近7000枚,蚌器(bàngqì)十多件,海螺2件,大海贝1件。
妇好墓是殷墟中保存最为完整(wánzhěng)的商代贵族墓,李琴认为,它之所以没被盗墓者“光顾”,原因有二:一是妇好墓在宫廷区,而非墓葬较(jiào)多的宫殿宗庙区,二是压在享堂等建筑下面(xiàmiàn),不易发现。
提到妇好(fùhǎo),必然会提到“武丁中兴”。武丁是(shì)商朝第22位国君,在位59年,使(shǐ)商朝国力达至最高峰。他的叔叔是迁都到殷的盘庚,父亲是小乙(yǐ)。武丁年少时,小乙派他到民间,与农民一起劳动,以体验民生疾苦。
武丁登基后,“思复兴(fùxīng)殷,而未得其佐”,后在(zài)民间发现了刑徒傅说,拜为相。傅说“治乱罚恶,畏天保民(bǎomín),选贤取士,辅治开化”,使“殷道复兴”。
武丁还重用夫人妇好(fùhǎo)(fùhǎo)。武丁有64个妻子,正式承认仅3人,即妇好(又称妣辛)、妇妌(又称妣戊)和妣癸,妇好最得武丁喜爱。
首先,武丁多次(duōcì)占卜妇好是否怀孕,远比给(gěi)另两位夫人的多。商代丈夫不知妻子何时怀孕、何时生产,全靠占卜。在甲骨文中(zhōng),“有子(yǒuzi)”指怀孕,“冥嘉”指生育。妇好多次生育,后来当商王的祖庚可能就是她生的。
其次,武丁给妇好兵权(bīngquán),在对土方、巴方、夷方(yífāng)、羌方的征讨战争中,多次任命妇好为“登人”,即最高统帅(tǒngshuài),其中一次,商朝出动了1.3万人,3000人由妇好率领。
其三,武丁多次让妇好主持重要(zhòngyào)祭祀,卜辞中多见(zhōngduōjiàn)“妇好其来?妇好不其来”,即向天贞问,可否派妇好外出办事,结果能否顺利。
据学者黄益群钩沉,妇好(fùhǎo)拥有大量土地和嫡系部队,因占据最富庶的地方,她每年还需向武丁(wǔdīng)缴纳贡品,形同诸侯。卜辞记载“妇好示十屯”,即进贡了20片牛肩胛骨(jiānjiǎgǔ),商代的屯同纯,左右两片牛肩胛骨为(wèi)一纯。另一片甲骨记载,妇好曾一次进贡50件(jiàn)龟甲,在古代,龟甲又称“宝龟”,可见妇好财大气粗。
有网友认为,妇好长期征战(zhēngzhàn),必身高体壮、武艺高强。
学者朱乃诚称,妇好墓中的玉扳指(bānzhǐ)奇大,足以套在1.75米的男子手指(shǒuzhǐ)上使用(古代扳指是武器,用来射箭),妇好确比普通(pǔtōng)女性强壮。
在《试析妇好带兵(dàibīng)征战的原因》一文中,学者翟跃群却提出不(bù)同意见:领兵打仗,须专业学习,据学者宋镇豪总结:“商代已有专门的学校(xuéxiào)教学场所……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……习文习武,习驭竞射……以明人伦教化,或接受战斗(zhàndòu)技能训练。”这种学校不接受女孩,妇好怎么学到战争理论(lǐlùn)的呢?
培养战争(zhànzhēng)技能有其他方式,学者陈炜湛提出:“商王外出从事田猎活动,也带有军事训练(xùnliàn)的性质。”翟跃群查阅了相关资料,发现武丁曾带很多将军陪他打猎,如师般、甫、子画、子商、子央、周侯、雀等,妇好(fùhǎo)一次也没参加过,实战能力未得到(dédào)训练。
从卜辞看,妇好身体较差,长期牙疼,还(hái)患过鼻息肉。
武丁帐下名将(míngjiàng)如云,子辟、缶微、伯弘、去伯等(děng)均可独当一面,为什么非要重用妇好?在妇好墓中,青铜兵器(bīngqì)仅占7%不到,大多数出土品是装饰品,在出土玉器中,56.4%是玉饰。
翟跃群认为,武丁派(pài)妇好去打仗(dǎzhàng),表演多于实际,当时内服诸侯(zhūhóu)(血缘关系密切的诸侯)与(yǔ)外服诸侯(血缘关系疏远的诸侯)之间矛盾重重,“妇好出战会对(duì)内服诸侯产生一定的凝聚作用,也会对外服诸侯的产生一定的安抚作用。武丁继位前地位不高,继位后巩固王位的方法之一即是派妇好赴战场”。
妇好(fùhǎo)当“登人”,或是摆设。
妇好出战,还有一种可能,即家族势力大。妇好有军队、封地,武丁(wǔdīng)曾卜问:妇好能不能活捉(huózhuō)敌人?可见其实力。
学者张亚初提出,上古姓多加(xìngduōjiā)女字旁,如姞(jí)、姜、好、姒、妊等(rènděng),商王姓子,应写作好,则妇好与商王同族。他表示:“好字在商代的甲骨文(jiǎgǔwén)中,没有一个是作为好坏之好出现的。甲骨文中的好字,仅见于人名妇好之好,而这个好字,都应读为子。在甲骨文中,妇好有时省女称(nǚchēng)妇子,就是明证。”
李学勤先生不同意此说,他(tā)认为“妇好”的“好”是名,不是姓,在卜辞及(jí)铭文中,“妇某”几乎看不到后一字是姓的例子,是王的妃偶的固定(gùdìng)称呼。
还有学者认为,古人(gǔrén)“同姓不婚”,妇好(fùhǎo)怎会嫁给同样姓子的?著名学者唐兰先生则指出:“同姓不通婚姻,周之制也。”商无此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(shì),武丁时期(shíqī),今殷墟花园庄东地曾生活着一个氏族,也姓子,据学者晁福林在(zài)(zài)《花东氏族二三事》中钩沉,该族对妇好极恭敬,在出土甲骨中,记录了他们为迎接妇好而周详地准备,细枝末节都要斟酌再三、特别贞(zhēn)问选何人贴身伺候,甚至“子”的妻子都在备选之列。
学者郑慧生在《妇好论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(guāndiǎn):妇好与武丁很可能是姐弟,妇好也是商王(shāngwáng),她与武丁共治天下。
从甲骨残片看,妇好祭祀小乙(武丁(wǔdīng)的父亲)的次数特别多(duō),且直称(zhíchēng)“父乙”,多是高规格的“御祭”(给人治病的祭祀),御祭小乙外,妇好还御祭母庚(mǔgēng)(武丁的母亲),而武丁其他的妻子都没留下类似的记录,她们只“御祭”自己的亲生父母。
郑慧生认为(rènwéi),妇好可能是“巫儿”。
春秋初期,齐(qí)国国君齐襄公行事荒唐,姑姊妹均不嫁,被时人嘲讽,为掩盖(yǎngài)丑行,齐襄公下令齐国民家长女都不得嫁,在家主持家祠祭祀,称(chēng)“巫儿”。齐属东夷,以鸟为图腾,和殷商文化相同。
“巫儿”应是上古习俗,妇好作为小乙与母庚之女,与弟弟武丁结为夫妻(fūqī),其实力相当于又(yòu)一个商王。所以武丁会在卜辞中(zhōng)这么多次提及,却很少提到其他夫人。学者徐义华统计过甲骨刻辞中的“妇某(fùmǒu)”,共157位,真正带兵上过战场的,只有妇好。
学者董源格称,据甲骨记录推测,妇好33岁就(jiù)去世了。
一说她(tā)死于难产,因卜辞中有“妇好要分娩了,不好。三旬又一日,甲寅日分娩,一定不好”之类的记载,但这是(shì)占卜而(ér)非历史记录,占卜有时预想出坏结果,等待神明确认,未必是事实。
一说她死(sǐ)于战场,《周礼》称:“凡死于兵者,不入兆域。”即出征战死的人,不入王陵厚葬(hòuzàng),所以妇好墓被单独放在王宫区。董源格表示:“妇好墓中的鸮尊和许多的青铜兵器都被放在墓底,距离墓口只有7.5米,距离妇好棺椁(guānguǒ)很近,鸮尊作为极具象征意义(xiàngzhēngyìyì)的酒器(jiǔqì),似乎也在证明着将军身份对妇好的重要。”
妇好去世后,武丁一次梦见了她,占卜得“王梦妇好,不唯孽”。便给妇好配(fùhǎopèi)了三桩冥婚(mínghūn),嫁给商汤、大甲、祖乙三位先王。此事过于荒唐,商代有冥婚,几乎不涉及贵族女性。学者卢中阳认为(rènwéi),卜辞(bǔcí)中所记“隹唐取(tángqǔ)帚好”,本意是一个叫“帚好”的部落承担了成汤宗庙洒扫的职事,妇好并非专称。
妇好(fùhǎo)鸮尊模仿了鸱鸮(猫头鹰)。古人认为它叫声难听,且飞行无声、昼出夜伏(yèfú),引人不快,遂视其为“凶”。
在妇好时代,鸱鸮(xiāo)被视为图腾,著名学者叶舒宪认为,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中的“玄鸟”,就是鸱鸮。据《史记》:“殷契母曰简狄,有(yǒu)娀(sōng)氏之女,为帝喾次妃。三人行浴,见玄鸟堕其卵,简狄取吞(tūn)之,因孕生契。”学者王林、王婧怡在《“玄鸟”与鸱鸮的关联性探究》中指出,“玄”有两义:一是像(xiàng)绞缠的丝线(sīxiàn),“黑而有赤”;一是“黑暗,幽夜”。
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商代,人们对黑夜有无限崇拜,郭沫若先生在《殷契粹编》中说:“自武丁(wǔdīng)以来,历王均恒卜夕,唯可异者,无卜‘今日无’之事,盖因昼祸易防,而夜祸难防故耶?”商人常“卜夕”,敬畏于黑夜幽远,转而崇拜玄鸟,即“黑中有赤近似于褐色(hèsè)且来自(láizì)于幽暗黑夜的鸟儿(niǎoér)”,猫头鹰最(zuì)匹配。
猫头鹰勇猛,商朝人用它避兵灾。在妇好墓中放鸮尊(zūn),有视(yǒushì)其为女战神之意。
直到《诗经》时代(shídài),猫头鹰仍象征捷报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葚,怀我好音(hǎoyīn)。”
战国(zhànguó)时猫头鹰渐被妖魔化,汉代则“猫头鹰的叫声已经被人们视为不祥,也正是从(cóng)这一时期开始,大量经学著作把玄鸟解释为‘燕子’”。而儒家学者编造出“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父母,是不孝的鸟”的谣言,迅速流传(liúchuán)开,其实猫头鹰无此习性(xíxìng)。
从勇武象征,到变成恶鸟,皆(jiē)因人云亦云、不求真相者(zhě)太多,拯救历史要从妇好鸮尊(zūn)开始,难得两件重器相逢于北京,如此机缘,怎能不把握?(责编:沈沣)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晚报·五色土
“两件妇好鸮尊又(yòu)聚首了。”
“中华文明起源(qǐyuán)系列展之:看·见殷商”已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拉开帷幕(展览至10月12日结束),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展。四川省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(qīngtóng)人头像(réntóuxiàng)、铜鹰形铃,江西省新干大洋洲(dàyángzhōu)出土的双面铜人像、兽面(shòumiàn)纹青铜胄、蝉纹青铜大刀(dàdāo)等“明星文物”皆登场。尤其难得的是,两件“妇好鸮尊”也同台展出。
妇好鸮尊纹饰优美、设计精巧,因造型呆萌,被(bèi)网友(wǎngyǒu)们昵称为“商代的愤怒小鸟”。自1976年从河南省安阳市(ānyángshì)殷墟妇好墓出土后,它们便聚少离多:一件(yījiàn)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,另一件被河南博物院收藏,2007年12月被评为“九大镇院之宝”之一。
河南博物院前院长田凯表示:“鸮尊(zūn)是最具代表性的铜器之一,这是目前中国发现(fāxiàn)的最早的鸟形铜尊。其鸮形的巧妙构思和周身繁缛的龙、蛇等各种动物纹饰,不仅体现了妇好主持祭祀、带兵(dàibīng)征伐的特殊身份,其艺术性也堪称经典(jīngdiǎn)。”
妇好(fùhǎo)鸮尊身世清楚,因器口下沿均有“妇好”二字铭文,可妇好是谁(shuí)?她为什么能当将军?为什么甲骨文中又称“唐(即(jí)商汤)取帚好(一般认为,指的是妇好)”?鸮被古人视为(shìwèi)不吉利的鸟,甚至称它是“报丧鸟”,为什么要模仿鸮的形状来制尊?……种种疑问,至今(zhìjīn)仍难解释清楚。
本文主要参考学者(xuézhě)李琴编著的《妇好鸮尊》一书,结合(jiéhé)多位学者论文,试予解读。
“妇好(fùhǎo)”青铜鸮尊,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
妇好鸮尊(zūn)是被偶然发现的。
1975年冬,河南安阳(ānyáng)小屯村(xiǎotúncūn)计划平整村西北的高岗(比周边农田高约0.8米),用于农耕。该地(gāidì)近殷墟(yīnxū),但此前未考古发掘过,便请专家判断可否开工。从11月20日起,考古学家郑振香带队,考古队忙碌了一个月,发现地下有商代建筑遗址。
第二年春正式发掘,在商代建筑的地基下,找到一座中型商墓,竟是妇好的。研究(yánjiū)过(guò)甲骨文献(xiàn)的学者知道,妇好这个名字很熟悉,在甲骨中出现了250多次,有时指具体人,有时指地名(dìmíng),有时可能指一族。
在殷墟,11座商王大墓均被毁,只留11个空陵,妇好墓却保存(bǎocún)完好,虽椁已(yǐ)塌毁,棺亦朽烂,但从残留的棺椁看,上涂红漆,覆麻布,麻布上又覆薄绢。圹(音如矿,意为墓穴)穴中有(yǒu)16名殉人(rén),男4人,女2人,儿童2人,另8人已无法判断,其中一人生前可能被腰斩。此外还有6条殉狗(xùngǒu)。
出土(chūtǔ)随葬品多至1600多件,青铜器便达468件(包括2件妇好(fùhǎo)鸮尊),总重1.6吨,其中190件有(yǒu)铭文,110多件上有“妇好”二字,多为重器或造型别致之器。此外,还有755件玉器(其中一件可能是妇好的雕像),564件骨器,宝石(bǎoshí)制品47件,还有石器70多件,象牙雕刻品和陶器各数件,另有海贝(hǎibèi)近7000枚,蚌器(bàngqì)十多件,海螺2件,大海贝1件。
妇好墓是殷墟中保存最为完整(wánzhěng)的商代贵族墓,李琴认为,它之所以没被盗墓者“光顾”,原因有二:一是妇好墓在宫廷区,而非墓葬较(jiào)多的宫殿宗庙区,二是压在享堂等建筑下面(xiàmiàn),不易发现。
提到妇好(fùhǎo),必然会提到“武丁中兴”。武丁是(shì)商朝第22位国君,在位59年,使(shǐ)商朝国力达至最高峰。他的叔叔是迁都到殷的盘庚,父亲是小乙(yǐ)。武丁年少时,小乙派他到民间,与农民一起劳动,以体验民生疾苦。
武丁登基后,“思复兴(fùxīng)殷,而未得其佐”,后在(zài)民间发现了刑徒傅说,拜为相。傅说“治乱罚恶,畏天保民(bǎomín),选贤取士,辅治开化”,使“殷道复兴”。
武丁还重用夫人妇好(fùhǎo)(fùhǎo)。武丁有64个妻子,正式承认仅3人,即妇好(又称妣辛)、妇妌(又称妣戊)和妣癸,妇好最得武丁喜爱。
首先,武丁多次(duōcì)占卜妇好是否怀孕,远比给(gěi)另两位夫人的多。商代丈夫不知妻子何时怀孕、何时生产,全靠占卜。在甲骨文中(zhōng),“有子(yǒuzi)”指怀孕,“冥嘉”指生育。妇好多次生育,后来当商王的祖庚可能就是她生的。
其次,武丁给妇好兵权(bīngquán),在对土方、巴方、夷方(yífāng)、羌方的征讨战争中,多次任命妇好为“登人”,即最高统帅(tǒngshuài),其中一次,商朝出动了1.3万人,3000人由妇好率领。
其三,武丁多次让妇好主持重要(zhòngyào)祭祀,卜辞中多见(zhōngduōjiàn)“妇好其来?妇好不其来”,即向天贞问,可否派妇好外出办事,结果能否顺利。
据学者黄益群钩沉,妇好(fùhǎo)拥有大量土地和嫡系部队,因占据最富庶的地方,她每年还需向武丁(wǔdīng)缴纳贡品,形同诸侯。卜辞记载“妇好示十屯”,即进贡了20片牛肩胛骨(jiānjiǎgǔ),商代的屯同纯,左右两片牛肩胛骨为(wèi)一纯。另一片甲骨记载,妇好曾一次进贡50件(jiàn)龟甲,在古代,龟甲又称“宝龟”,可见妇好财大气粗。
有网友认为,妇好长期征战(zhēngzhàn),必身高体壮、武艺高强。
学者朱乃诚称,妇好墓中的玉扳指(bānzhǐ)奇大,足以套在1.75米的男子手指(shǒuzhǐ)上使用(古代扳指是武器,用来射箭),妇好确比普通(pǔtōng)女性强壮。
在《试析妇好带兵(dàibīng)征战的原因》一文中,学者翟跃群却提出不(bù)同意见:领兵打仗,须专业学习,据学者宋镇豪总结:“商代已有专门的学校(xuéxiào)教学场所……教育对象主要为贵族子弟……习文习武,习驭竞射……以明人伦教化,或接受战斗(zhàndòu)技能训练。”这种学校不接受女孩,妇好怎么学到战争理论(lǐlùn)的呢?
培养战争(zhànzhēng)技能有其他方式,学者陈炜湛提出:“商王外出从事田猎活动,也带有军事训练(xùnliàn)的性质。”翟跃群查阅了相关资料,发现武丁曾带很多将军陪他打猎,如师般、甫、子画、子商、子央、周侯、雀等,妇好(fùhǎo)一次也没参加过,实战能力未得到(dédào)训练。
从卜辞看,妇好身体较差,长期牙疼,还(hái)患过鼻息肉。
武丁帐下名将(míngjiàng)如云,子辟、缶微、伯弘、去伯等(děng)均可独当一面,为什么非要重用妇好?在妇好墓中,青铜兵器(bīngqì)仅占7%不到,大多数出土品是装饰品,在出土玉器中,56.4%是玉饰。
翟跃群认为,武丁派(pài)妇好去打仗(dǎzhàng),表演多于实际,当时内服诸侯(zhūhóu)(血缘关系密切的诸侯)与(yǔ)外服诸侯(血缘关系疏远的诸侯)之间矛盾重重,“妇好出战会对(duì)内服诸侯产生一定的凝聚作用,也会对外服诸侯的产生一定的安抚作用。武丁继位前地位不高,继位后巩固王位的方法之一即是派妇好赴战场”。
妇好(fùhǎo)当“登人”,或是摆设。
妇好出战,还有一种可能,即家族势力大。妇好有军队、封地,武丁(wǔdīng)曾卜问:妇好能不能活捉(huózhuō)敌人?可见其实力。
学者张亚初提出,上古姓多加(xìngduōjiā)女字旁,如姞(jí)、姜、好、姒、妊等(rènděng),商王姓子,应写作好,则妇好与商王同族。他表示:“好字在商代的甲骨文(jiǎgǔwén)中,没有一个是作为好坏之好出现的。甲骨文中的好字,仅见于人名妇好之好,而这个好字,都应读为子。在甲骨文中,妇好有时省女称(nǚchēng)妇子,就是明证。”
李学勤先生不同意此说,他(tā)认为“妇好”的“好”是名,不是姓,在卜辞及(jí)铭文中,“妇某”几乎看不到后一字是姓的例子,是王的妃偶的固定(gùdìng)称呼。
还有学者认为,古人(gǔrén)“同姓不婚”,妇好(fùhǎo)怎会嫁给同样姓子的?著名学者唐兰先生则指出:“同姓不通婚姻,周之制也。”商无此制。
值得注意的是(shì),武丁时期(shíqī),今殷墟花园庄东地曾生活着一个氏族,也姓子,据学者晁福林在(zài)(zài)《花东氏族二三事》中钩沉,该族对妇好极恭敬,在出土甲骨中,记录了他们为迎接妇好而周详地准备,细枝末节都要斟酌再三、特别贞(zhēn)问选何人贴身伺候,甚至“子”的妻子都在备选之列。
学者郑慧生在《妇好论》中提出一个新观点(guāndiǎn):妇好与武丁很可能是姐弟,妇好也是商王(shāngwáng),她与武丁共治天下。
从甲骨残片看,妇好祭祀小乙(武丁(wǔdīng)的父亲)的次数特别多(duō),且直称(zhíchēng)“父乙”,多是高规格的“御祭”(给人治病的祭祀),御祭小乙外,妇好还御祭母庚(mǔgēng)(武丁的母亲),而武丁其他的妻子都没留下类似的记录,她们只“御祭”自己的亲生父母。
郑慧生认为(rènwéi),妇好可能是“巫儿”。
春秋初期,齐(qí)国国君齐襄公行事荒唐,姑姊妹均不嫁,被时人嘲讽,为掩盖(yǎngài)丑行,齐襄公下令齐国民家长女都不得嫁,在家主持家祠祭祀,称(chēng)“巫儿”。齐属东夷,以鸟为图腾,和殷商文化相同。
“巫儿”应是上古习俗,妇好作为小乙与母庚之女,与弟弟武丁结为夫妻(fūqī),其实力相当于又(yòu)一个商王。所以武丁会在卜辞中(zhōng)这么多次提及,却很少提到其他夫人。学者徐义华统计过甲骨刻辞中的“妇某(fùmǒu)”,共157位,真正带兵上过战场的,只有妇好。
学者董源格称,据甲骨记录推测,妇好33岁就(jiù)去世了。
一说她(tā)死于难产,因卜辞中有“妇好要分娩了,不好。三旬又一日,甲寅日分娩,一定不好”之类的记载,但这是(shì)占卜而(ér)非历史记录,占卜有时预想出坏结果,等待神明确认,未必是事实。
一说她死(sǐ)于战场,《周礼》称:“凡死于兵者,不入兆域。”即出征战死的人,不入王陵厚葬(hòuzàng),所以妇好墓被单独放在王宫区。董源格表示:“妇好墓中的鸮尊和许多的青铜兵器都被放在墓底,距离墓口只有7.5米,距离妇好棺椁(guānguǒ)很近,鸮尊作为极具象征意义(xiàngzhēngyìyì)的酒器(jiǔqì),似乎也在证明着将军身份对妇好的重要。”
妇好去世后,武丁一次梦见了她,占卜得“王梦妇好,不唯孽”。便给妇好配(fùhǎopèi)了三桩冥婚(mínghūn),嫁给商汤、大甲、祖乙三位先王。此事过于荒唐,商代有冥婚,几乎不涉及贵族女性。学者卢中阳认为(rènwéi),卜辞(bǔcí)中所记“隹唐取(tángqǔ)帚好”,本意是一个叫“帚好”的部落承担了成汤宗庙洒扫的职事,妇好并非专称。
妇好(fùhǎo)鸮尊模仿了鸱鸮(猫头鹰)。古人认为它叫声难听,且飞行无声、昼出夜伏(yèfú),引人不快,遂视其为“凶”。
在妇好时代,鸱鸮(xiāo)被视为图腾,著名学者叶舒宪认为,“天命玄鸟,降而生商”中的“玄鸟”,就是鸱鸮。据《史记》:“殷契母曰简狄,有(yǒu)娀(sōng)氏之女,为帝喾次妃。三人行浴,见玄鸟堕其卵,简狄取吞(tūn)之,因孕生契。”学者王林、王婧怡在《“玄鸟”与鸱鸮的关联性探究》中指出,“玄”有两义:一是像(xiàng)绞缠的丝线(sīxiàn),“黑而有赤”;一是“黑暗,幽夜”。
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商代,人们对黑夜有无限崇拜,郭沫若先生在《殷契粹编》中说:“自武丁(wǔdīng)以来,历王均恒卜夕,唯可异者,无卜‘今日无’之事,盖因昼祸易防,而夜祸难防故耶?”商人常“卜夕”,敬畏于黑夜幽远,转而崇拜玄鸟,即“黑中有赤近似于褐色(hèsè)且来自(láizì)于幽暗黑夜的鸟儿(niǎoér)”,猫头鹰最(zuì)匹配。
猫头鹰勇猛,商朝人用它避兵灾。在妇好墓中放鸮尊(zūn),有视(yǒushì)其为女战神之意。
直到《诗经》时代(shídài),猫头鹰仍象征捷报:“翩彼飞鸮,集于泮林,食我桑葚,怀我好音(hǎoyīn)。”
战国(zhànguó)时猫头鹰渐被妖魔化,汉代则“猫头鹰的叫声已经被人们视为不祥,也正是从(cóng)这一时期开始,大量经学著作把玄鸟解释为‘燕子’”。而儒家学者编造出“猫头鹰长大后会吃掉父母,是不孝的鸟”的谣言,迅速流传(liúchuán)开,其实猫头鹰无此习性(xíxìng)。
从勇武象征,到变成恶鸟,皆(jiē)因人云亦云、不求真相者(zhě)太多,拯救历史要从妇好鸮尊(zūn)开始,难得两件重器相逢于北京,如此机缘,怎能不把握?(责编:沈沣)
来源(láiyuán):北京晚报·五色土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